进入无障碍通道
对市政协八届六次会议第171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 2022-06-05 访问数: 0
  • 张洪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5G、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引导改造企业推进“机器换人”和智能制造单元建设、自动化生产线改造,扎实推动企业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梯次推进、提档进阶,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领域实现新突破,与制造业融合得到新发展。

    (一)5G网络建设速度加快。制定印发《濮阳市5G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0-2025)》和《濮阳市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全市新建5G基站1702个,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3218个。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国家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濮阳市5G+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入选河南省第一批5G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建立5G重点项目库,梳理出谋划建设的5G应用类、产业发展类5G项目31个。其中,长城燃气公司5G物联网智能终端项目、华乐科技有限公司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期等5个项目建成投用;推荐濮阳市5G+工业互联网平台、盛源集团生产执行系统(MES)等11个项目进入省5G重点项目库。组织企业参加全国“绽放杯”大赛,《5G+智慧工厂助力企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和《5G赋能同力水泥,助推工厂转型升级》2个项目分别获能源专题赛道全国优秀奖及河南省区域赛优秀奖。

    (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围绕重点行业、关键岗位“机器换人、生产换线、设备换芯”谋划项目,制方案,建台账,建立智能制造项目库,切实加强项目进度监测和跟踪服务,确保按照时间节点投产达效。2021年共实施可利威化工消毒剂智能生产包装仓储一体化集成等67个项目,概算投资60.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额完成,蔚林新材料包装自动化改造等32个项目完成并顺利投产。在此基础上,今年全市又实施明海光电子科技5G通讯光纤项目等8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概算投资9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4亿元,确保2个项目竣工投产。目前这些项目正在顺利实施。

    (三)智能制造推进有力。一是实施企业上云专项行动,积极对接华为公司、京东集团等,深化企业上云相关领域合作;多次联合三大运营商、云服务商组织召开企业上云专题培训、推进会,引导企业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向云端迁移,推动企业数字化发展;二是推进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与国内外知名平台运营商开展对接合作,通过京东城市(濮阳)数字经济产业园、大数据智慧生态园等数字化园区,濮阳城市云计算中心、华阳科技等企业技术力量,全方位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濮阳市5G+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锐驰高科管道E生、油气服务智慧云平台等综合性、行业性云平台,推动产业链整合、上下游互动、产学研合作,实现制造资源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三是开展现场诊断服务。邀请各级信息化专家深入企业现场把脉问诊,通过现场查看、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结合企业行业特点与各企业信息化人员进行分析指导,对企业在精益化管理,信息化发展等方面提出的痛点难点,提出了切合企业实际、可行性较强的整体解决方案,为企业由传统制造智能制造转变给予指导。

    (四)融合效益日渐凸显。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数字化引领、撬动和赋能作用,深化发展新模式,壮大新动能,大力培育智能制造,深入推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我市共培育盛通聚源1家省级智能工厂,鹏鑫化工、蓝星新材料等6家省级智能车间。东方雨虹、中原锐实达2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72个,累计投资115.47亿元,培育省级智能工厂10家、省级智能车间32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44家,18家企业获得贯标评定证书,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企业708家,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家,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3个,以点带面打造标杆,融合效益日渐凸显,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需要多方加力,全方位推进,也是濮阳实现“四个濮阳、一个高地、一个中心”的核心要义。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全市产业实际,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贯通生产端和消费端,集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加速形成有重大影响力的产业。要进一步探索数字化转型建设新模式,2022年底,计划建成工业互联网综合平台和危化安全生产专业平台。到2024年底,要培育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内网完备、行业协同、区域联通等三个层次的工业互联网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围绕安全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主题,建成3-5个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特色显著的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行业和中小企业提供集约化服务,同时新增20个以上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