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无障碍通道
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第167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 2023-09-06 访问数: 0
  • 孙海锋委员:

    您提出的“营造创新生态氛围加快建设创新濮阳”的建议收悉,提案由我局与市科技局共同承办,根据自身职责分开办理。现就我局负责部分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市以谋篇布局未来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高位嫁接传统产业“三个专项”为核心,制定《濮阳市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工作方案》,成立聚碳新材料等15个产业链工作专班,组建10个产业联盟,建立“1+6”产业链推进机制,大力开展“七大行动”,换道领跑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赛道。以前瞻30年的视野,强化未来产业研究,绘制了氢能产业链图谱,梳理出未来产业领域具有一定基础或优势企业131家,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实现“研发+产业+应用”一体化发展。一是紧抓郑汴洛濮氢能走廊建设机遇,制定《濮阳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配套出台《濮阳市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办法》。围绕“制、运、储、用”全产业链,引入加拿大院士李献国团队技术和科研平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成功研制3种型号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并实现量产,年产能1200台。中原总机氢燃料电池洗扫车、高压清洗车、勾臂车陆续获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截至目前,已有30辆氢燃料电池洗扫车交付使用。发布全球首款氢动力人形机器人,PGO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河南分院在濮落地,中石化兆瓦级绿电制氢示范项目等相继投产,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逐步健全,“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氢能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二是发挥比较优势,聚焦智慧医疗领域,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支持医学大数据产业园参与国家医学图像数据库建设。河南省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质检中心成功组建,科大讯飞智能制造基地等“两能”重点项目相继落地。目前,人工智能医疗仪器设备已在濮实现产业化,自主研发的超声诊断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全国870多家医院。

    (二)抢滩占先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新兴产业,坚持“优中育新”“有中育新”“无中生有”,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打造具有支柱地位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一是盟会长单位盛通聚源攻克“卡脖子”技术,成功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光气法聚碳酸酯生产技术;“链长”单位宏业控股成功创建河南省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获批牵头组建省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物经济产业纳入全省“一核、五基地”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全省布局。65平方公里新型化工基地聚集成势,濮阳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远景能源智慧储能等项目已建成投产,中建材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2022年,我市新能源装机219万千瓦,占比达到55.7%,新能源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速构建。三是着力引领重点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已成为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技术服务为亮点的特色产业。培育出天地人环保、明达环保等一批龙头企业。海天环境、天地人环保分别于2021年、2022年被评为“河南省环保服务示范企业”。四是中原大化“5G无人机+AI”智能巡检等5个项目入选全省首批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移动公司云计算中心、联通公司云计算中心、中科曙光云计算中心相继建成,濮阳市大数据中心、大数据智慧生态园加紧建设,一批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企业加快聚集。

    (三)高位嫁接传统产业,重塑竞争新优势。坚持高端、智能、绿色、服务“四化”转型方向,通过新技术嫁接、新模式提质等方式,推动传统制造通过高位嫁接形成“新制造”。一是加强规划政策引导。拟定《濮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濮阳市促进制造业倍增行动(2023—2026年)》《濮阳市2023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攻坚行动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方案,建立健全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牵头单位、一个方案、一抓到底“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严格落实省“两高”项目会商联审机制,对工业园区合成气公用工程、海尔希40万吨甲胺等“两高”项目开展部门会商联审。持续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开展钢铁、水泥等9个行业企业产业政策核查,为落实差别化电价政策提供依据。依法依规开展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制定《濮阳市2022年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常态化开展落后产能排查,形成法制化、常态化退出工作格局。三是强化项目支撑作用。2022年以“工业项目攻坚年”活动为载体,实施136个“四化”改造项目,年度完成投资187.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42.0%,超序时进度42个百分点,君恒生物新能源等107个项目建成投产。3家企业入选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培育4个省级智能车间,新增4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天能集团、濮耐股份等10个改造成效突出项目争取2022年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2697万元,加快产业链、供应链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二、下一步举措

    (一)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推动惠成电子、皓昱激光、德信食品等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对现有设施、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升级,巩固提升化工、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高端家居、智能家居、定制家居,加快打造全国绿色家居重要集散地,大力开展“三品”行动,优化升级羽绒及服饰加工产业产品结构、产品体系。

    (二)大力推动四新产业规模倍增。围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新兴”产业,以“双长制”为抓手,着力推进巴德富新材料产业园、顺天环保设备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实施,加快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全省一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推动新兴产业能级倍增、跨越发展。

    (三)大力推动两能产业发展壮大。依托“郑汴洛濮氢走廊”,积极推动广东国鸿等氢燃料电力系统融入郑州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适度超前布局加氢基础设施,重点推进风氢扬、上海氢通等关联项目加快落地,加快形成行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格局。积极开发推广典型疾病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加大医疗车推广力度,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四)实施“集群强链”提升行动。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攻坚行动为抓手,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集群强链”的重要支撑,全面发挥“1+6”产业链工作机制作用,合力破解项目建设难题,促进产业集群能级提升。“四新”产业集群实施63个项目,年度完成投资368亿元以上,竣工投产23个;“两能”产业集群实施8个项目,年度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五大传统产业集群实施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72个,年度完成投资230亿元以上,34个项目竣工投产。

     

     

     

    2023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