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 | (10-24) | ||
| 市工信局局长李善戎在市委党校开展专题... | (10-23) | ||
| 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新华社推出重磅社... | (10-22) | ||
| 经济随笔丨五句话打开“五年规划” | (10-20) | ||
| 以人工智能推进产业创新 | (10-20) | ||
| 市工信局赴范县、台前县调研重大项目建... | (10-15) | ||
| 市工信局召开党组(扩大)会暨深入贯彻... | (09-17) | ||
| 濮阳市工信局荣获全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 (09-15) |
王同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做强实体经济”的建议收悉,提案由我局与市商务局共同承办,根据自身职责分开办理。现就我局负责部分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市工信局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工作理念,克难攻坚、多措并举,加快构建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支柱、以未来产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顶层设计,做好谋篇布局。为强化引领带动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强化产业政策研究、紧跟产业发展动态,相继出台了《濮阳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制定了《濮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方案,今年又推出制造业倍增行动,高树“2年内制造业招商到位资金实现倍增、3年内制造业投资和产能实现倍增、4年内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实现倍增”目标,全链条促进制造业实现供给提升、韧性增强、全面突破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强化换道领跑,优化产业结构。立足资源禀赋,提质发展化工、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现代家居、羽绒及服饰加工5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4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传统产业蝶变升级。化工产业与新材料产业互促发展,“一基五链六园区”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濮阳新型化工基地成为省级战略,集聚化、差异化日益突出;全产业链风电装备生产和综合服务基地初具规模,成为全省重点发展的风电基地;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链、肉及肉制品产业链、果蔬加工产业链全面打通;现代家居产业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接续替代产业集群;羽绒制品业提档升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羽绒产业基地;2022年,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6.6%。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施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新兴产业规模倍增计划,建成全国首家聚碳新材料产业园区,星汉生物聚合级L-乳酸、展辰高端涂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装机219万千瓦,占比达到55.7%;在全省率先建成综合性工业云平台,京东城市(濮阳)数字经济产业园建成投用;中原大化“5G无人机+AI”智能巡检等5个项目入选全省首批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3.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升至11.2%,是2018年的12倍。未来产业破题开篇。抢抓“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重要机遇,围绕打造“制、运、储、加、用”全产业链,成功举办“氢赢未来 筑梦远航”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市氢燃料电池实验室揭牌成立;国鸿氢能大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中沁泰康氢燃料电池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成功研制并量产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全球首款氢动力人形机器人在濮发布,中原氢城初露峥嵘。成功创建省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质检中心,科大讯飞智能制造基地、迪安诊断人工智能国家数据库、智乐智能机器人制造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智慧医疗产业园加快建设,类脑智能医疗车交付投用,人工智能医疗仪器设备实现产业化,自主研发的超声诊断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全国870多家医院。
(三)强化主体培育,提质发展企业。实施“大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头雁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一是通过财政扶持、人才支撑等措施推动企业扩规模、强实力,持续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3家企业入选“2022河南民营企业100强”,丰利石化产值突破百亿,在2022河南民营企业100强中位居第44位。二是建立市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双长制”,组建聚碳新材料、氢能等10个产业联盟,联盟成员单位150余家,搭建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桥梁,形成了优势互补、相互配套、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三是制定出台《濮阳市制造业头雁企业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年)》,2022年,我市天能集团、濮耐股份、濮阳惠成3家企业被评为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四是出台《濮阳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支持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制定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入库标准,建立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组织开展“专精特新”培训活动,提升企业专业水平。制定《濮阳市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措施》,从建立梯次培育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7个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底,我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68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
(四)推进新化基地建设,提升开发区能级。全面推进新型化工基地建设,目前,“1+N”规划体系已落地实施,路网、电网、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纬三路工业园区段和范县段、日照港台前石化能源物流园、濮阳市化工公共研发平台、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实训)濮阳基地等建成投用,公共管廊、气化岛、国际化工物流园等工程加快推进,配套支撑能力逐步增强;省级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均实现零的突破,规上石化企业实现研发活动全覆盖;化工基地审批服务分中心高效运转,为基地内企业和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新型化工基地与经开区、台前县协同发展,经开区成为我市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产业发展主阵地,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台前县依托日照港台前石化能源物流园,谋划设立区域化工销售配置中心和仓储物流分拨中心,提供原料配置、产品入网、保税仓储、期货交割、物流配送等服务,推动区域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盛源顺酐、中汇高纯苯精制等项目加快推进建设,化工中间产品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引导8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结合主导产业定位,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增强发展后劲。支持开发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融入省、市重点新兴产业链条布局体系,积极创建省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牢固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强化开发区标准体系约束,分区域、分行业建立土地集约利用、亩均产出等标准体系,促进开发区集约节约发展,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
(五)做优企业服务,加快项目建设。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万人助万企”活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在领导分包、定期调度、专班推进等常态化机制基础上,深入推进“标杆引领、问题化解、集中攻坚”三大行动,助推企业快速发展。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出台《濮阳市“工业项目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强力推进“工业项目攻坚年”活动,紧盯远景智慧储能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拉清单、列节点、建台账,全速推进项目建设。2022年,140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全年完成投资708.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48.7%,超序时进度48.7个百分点,国内首套乙烯法工艺技术中科濮原新材料项目开工建设,国内首套自主技术远东科技丙烷脱氢项目成功开车,星汉生物聚合材料级L乳酸等82个项目竣工投产,拉动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4.3%,居全省第2位,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9.7%,高于省定目标4.7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34.6%,高于省定目标5.2个百分点。
二、下一步举措
以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基本目标,以“1236”战略布局为引领,以构建“一高四新两能”产业发展格局为重点,推进制造业倍增行动和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扩大新兴产业规模能级,着力拓宽未来产业发展赛道,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推动惠成电子、皓昱激光、德信食品等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对现有设施、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升级,巩固提升化工、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高端家居、智能家居、定制家居,加快打造全国绿色家居重要集散地,大力开展“三品”行动,优化升级羽绒及服饰加工产业产品结构、产品体系。
(二)大力推动四新产业规模倍增。围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新兴”产业,以“双长制”为抓手,着力推进巴德富新材料产业园、顺天环保设备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实施,加快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全省一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推动新兴产业能级倍增、跨越发展。
(三)大力推动两能产业发展壮大。依托“郑汴洛濮氢走廊”,积极推动广东国鸿等氢燃料电力系统融入郑州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适度超前布局加氢基础设施,重点推进风氢扬、上海氢通等关联项目加快落地,加快形成行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格局。积极开发推广典型疾病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加大医疗车推广力度,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2023年7月11日
-
版权所有:濮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市政府综合办公楼4楼410室
联系电话: 0393-6666090 传真:0393-6666095 电子邮箱:pysgxw@163.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10 备案号:豫ICP备2023029269号-4
豫公网安备 41090202000279号
邮编:457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