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无障碍通道
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2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 2024-08-19 访问数: 0
  • 濮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2号提案的

    答  复

     

    吉合现委员:

    您提出的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先后开展“工业项目攻坚年活动”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攻坚行动” “促进制造业倍增行动”,躬身入局、真抓实干,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濮阳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开展重大行动,促进产业提能晋级2023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立足我市发展现实需要,经过通盘考虑、反复研究、慎重酝酿,作出开展制造业倍增行动的重大决策。一是高位推进抓部署。市委书记多次召开高规格动员会、推进会,并逐县(区)开展2轮调研,精准对县(区)制造业发展进行“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二是完善机制抓落实。制定《濮阳市促进制造业倍增行动(2023-2026年)》方案,健全倍增行动“常态监督+日常调度+结果考核”推进机制,严格落实倍增行动周报制度,及时督导指标落后单位,确保倍增行动年度任务高质量完成。三是明确任务抓考核。围绕倍增发展目标,拟定促进制造业三比三赛活动,将各县(区)倍增行动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综合考评范围,倒逼责任落实、加速推进。今年1-5月份,在各级各部门通力配合下,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4.2%,增速居全省第1位;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2;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

    (二)强化群链意识,推进产业聚链成群。围绕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原则,一链一策出台工作方案,率先在全省建立“工作例会、清单管理、工作月报、督办考核”四大机制,定期提醒各产业链链长阶段任务,组建11个产业联盟,制定了“6+20”产业链群培育作战图。推动新型耐火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省首批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南乐县生物基材料、清丰县绿色家居、华龙区油气装备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度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其中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成为该领域国内第一个闭环产业集群,濮阳市“高端绿色专用涂料优先发展产业承接地”称号日益响亮。

    (三)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发展质效。打造高能级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龙都实验室获批揭牌,实现省级实验室零突破;宏业生物牵头建设的省生物基材料创新中心、君恒实业牵头建设的省生物质液体燃料创新中心成功入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名单。实施高赋能项目。截至今年6月底,推动联鑫化工、鹏达羽绒等22家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其中,盛久糖醇通过技改扩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木糖生产基地;着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雷佰瑞“风力发电叶片用固化剂甲基环己二胺(HTDA)”成功攻克了甲苯二胺(TDA)加氢工艺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卡脖子”技术和市场垄断,实现进口替代,盛通聚源、君恒生物等8家企业成功解决了一批行业技术难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加速落地。打造高水平主体。2023年以来,支持亿秒电子科技等6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质量标杆企业;支持沃森超高化工等37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新纺科技等6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惠成新材料等70家企业获评高新技术企业。

    (四)完善平台建设,增强产业承载能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积极发挥化工园区认定联席会议办公室作用,组织单位、行业专家,开展2次模拟认定工作,提出上百条修改意见,督促各县区高标准落实整改意见,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7家化工园区一次通过,高于全省通过率(69%)31个百分点。搭建互促交流合作平台。与中原石油勘探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成东方龙、天地人等企业与中原油田物资供应中心、中原油田水务分公司围绕技术支持保障、工业用水供给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共识,为下一步转型发展奠定基础。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以公共管廊项目为切入点,优化完善《濮阳市新型化工基地公共管廊管理办法(试行)》,提前制定《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公共管廊项目委托运营协议》,目前,管廊已建成21千米,初步实现东、西片区各自内部“小循环”目标。

    (五)深化助企服务,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总目标,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我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23年度“万人助万企”活动优秀省辖市。一是开展“政企交流面对面”活动。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意见建议,现场协调解决企业、产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其中市委主要领导今年以来先后召开食品行业企业家座谈会、工业企业座谈会、书记代表面对面等座谈会,有力推动了“万人助万企”活动持续深入和企业问题有效解决。二是开展惠企政策进企业活动。收集、整理各级各部门最新惠企政策77项,编印《濮阳市“万人助万企”活动惠企政策申报指南》,举办惠企政策集中宣讲活动10场次,组织全市助企干部、服务专员入企开展惠企政策辅导,发放政策宣传解读资料1800余份,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申报条件、承办单位、联系电话等信息,有效提升了企业惠企政策知晓率和项目申报通过率。三是开展“四项对接”县(区)行活动。对企业资金、技术等需求进行系统摸排,针对性开展银企对接、用工对接、产销对接、产学研对接“四项对接”活动65场次。组织企业到郑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4次,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14亿元;举办“政策进万企 金融助倍增”等银企对接活动18场次,帮助企业融资37.42亿元;开展第七届中国·清丰绿色家居博览会等大型产销活动15场次,助力企业达成产销意向金额15.83亿元;持续开展“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18场次,达成就业意向4.2万人次。四是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在全省率先开创企业开办“四办”新模式,做到“不见面、一网办”“优流程、一窗办”“共分享、一日办”“高质量、免费办”,为企业节约办事成本400余万元。选派科技服务专员、金融服务专员、税务服务专员、法律服务专员380余人,构建助企干部+服务专员“五位一体”助企服务团,聚焦企业审批办件、资金筹措、要素保障、市场开拓、转型升级、政策兑现等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截至目前,收集企业问题248个,已解决224个,问题解决率90.4%。

    二、下一步举措

    为推动制造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快构建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力更足、效力更好的濮阳先进制造业体系。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培育市场主体,做大现有存量。企业是制造业倍增发展的压舱石、顶梁柱。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丰利石化、天能集团等百亿级龙头企业,加强在贷款融资、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推动企业扩规提质增效。二是梯次培育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头雁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分类完善企业培育库,开展制造业企业小升规等专项行动,加快“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步伐,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三是推动企业融通发展。围绕我市20条重点产业链,积极发挥各产业链专班、产业联盟的作用,完善定期会商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链牵引作用,将资源禀赋和要素优势拓展辐射至全行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进入供应链产业链,推动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打造完善“以大带小、以小托大”产业体系,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二)强化创新驱动,激发发展变量。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驱动力。一是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加快国家级孵化器二期建设,全力推进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搭建,指导濮阳惠成等企业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打造高水平研发平台。二是增强创新主体活力。依托智慧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载体,加快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加快拓展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科技贷”“科技保险;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需求,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实施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濮阳落地转化。三是深入推进三化改造。三化改造为抓手,促进产业规模能级提升,推动制造方式变革,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提升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三)树牢服务理念,护航企业发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是助推经济发展提质提速的长久之策,做到点对点精准帮扶、实打实解决问题、心连心真诚交往,能够持续提振企业信心、激发存量潜能、释放发展活力。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放管服效改革力度,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切实做到一个机构履职、一枚印章签批,做到集中办、极简批、数智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对企业家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浓厚社会氛围。二是强化助企服务。用好万人助万企、首席服务员等工作机制,聚焦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精准开展产销对接、银企对接、用工对接、产学研对接等四项对接活动,集中解决企业在融资、市场、用工、创新等方面的难题。三是深化政策落实。深入开展惠企政策进企业专项活动,组织助企干部进企业开展惠企政策一对一辅导,为包联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答疑和项目申报指导服务。

    (四)深化链式发展,激发聚变效应。打造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链群,是提升产业韧性和安全水平、系统重塑产业体系的战略之举。一是强化产业链群培育。链长制工作同制造业倍增行动有效结合,调动产业链责任单位和产业联盟的资源优势,合力破解上下游企业间的要素制约,推动产业链企业之间在研发、投资、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助力产业链倍增发展。二是加快新型化工基地建设。突出抓好聚碳新材料科技园、绿色涂料产业园等区中园建设,加快完善新型化工基地原料气合成公用工程(气化岛)、公共管廊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向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转型,为倍增发展提供高能级载体。三是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壮大。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总部经济、化工品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广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