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无障碍通道
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93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 2024-08-19 访问数: 0
  • 濮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93号提案的

    答  复

     

    尊敬的王强代表:

    您提出的统筹建设濮阳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的建议收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化工新材料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化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濮阳市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锚定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战略目标,聚焦聚碳新材料、生物降解材料、绿色涂料、电子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发展,着力建机制、抓项目、搭平台,全力推进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工作做法

    (一)扩大产业规模。一是借力“万人助万企”“制造业倍增行动”等活动开展,利用市领导专班推进、定期调度等机制,千方百计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已有规上企业59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40余家,总营业收入超400亿元,带动就业近五万余人。雷佰瑞新材料等10家化工新材料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盛华德等36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丰利石化、蔚林新材料等21家企业荣登2023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榜单。二是支持企业加大绿色设计共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引导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推动数字技术与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深度融合,赋能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支持企业搭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等数据传递和绿色管控。目前,全市化工新材料产业累计创建省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28个、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2个、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9家。

    (二)理清发展思路。一是明晰各化工园区发展重点。我市通过省政府认定公示的化工园区7个,7个园区产业项目布局合理、发展各有侧重,呈现出产业互补、协同共进、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经开区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濮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绿色涂料,濮阳县重点发展绿色助剂,范县重点发展聚碳新材料,南乐县重点发展生物可降解材料,台前县重点发展石化仓储物流。二是构建“一基五链六园区”产业发展体系。依托65平方公里的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坚持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循环化发展方向和“六个一体化”发展理念,以多元化基础化工原料为基础,重点拓展乙烯、丙烯、碳四、碳五、苯等五大产业链条,培育打造聚碳新材料、绿色涂料、高端聚烯烃、生物降解材料、电子化学品、绿色功能助剂等六大特色园区,多措并举、多链并构、多向并进,构建“一基五链六园区”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上下游一体化、资源配置合理、产品协同有序的优势产业体系。

    (三)坚持创新驱动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成功创建河南省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获批牵头组建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实现新突破。濮阳市绿色化工公共研发中心已入驻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等研发团队,濮阳市生物基尼龙及高端聚烯烃材料中试基地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石化大连石化院达成合作,创新平台科创能力实现新跃升。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沃森超高3万吨/年淤浆环管连续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生产装置实现全流程打通,工艺水平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中原石化生产的超纯净聚丙烯电工膜料成功用于国内首批直流干式电容器,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垄断实现国产化。三是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鼓励建设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落实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设立“揭榜挂帅”专项财政资金,发布多批“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榜单,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生态体系逐步形成。

    (四)强化组织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了《濮阳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2023-2025年)》,将生物降解材料、聚碳新材料等产业链作为培育重点,建立市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双长制”,成立聚碳新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产业链工作专班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主要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二是搭建合作平台。先后成立生物降解材料、聚碳新材料、绿色涂料等产业联盟,搭建起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桥梁,整合优势资源,发挥聚合效应,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相互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先后设立生物基产业培育基金、河南农开裕濮制造业投资基金、濮阳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争取国家专项补助资金6000万元。制订出台《关于支持绿色涂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对荣获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的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新建科技创新平台按照研发设备投入的20%给予一次性支持。四是强化人才支撑。与郑州大学合作共建郑州大学—南乐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研究院,组建生物基材料高端专家库,吸纳了中国工程院蒋剑春等4位院士和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俞书宏等18名重点人才;实施企业家培育计划,组织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等专题培训班,累计培训企业家600人(次),企业家整体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强化组织领导,统筹优化产业布局。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结合新化基地总体规划,制定各化工园区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链条,促进全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各板块之间的协同错位发展,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分工进一步优化。二是加强协同招商。加强各县(区)间新材料产业项目协调合作、产业合理布局,防止招商引资恶性竞争,推动招商格局由“区域竞争”到“求同存异”转变,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协同合作。三是强化产业协同联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产销对接活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产供销一体、大中小协同,拓宽重点产业终端产品在关联产业中的应用,促进涂料、家居、装备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二)加快高端化转型,增强制造业倍增后劲。一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河南信德新型环保燃料及负极前驱体新材料一体化、新化基地气化岛等项目建设,推进投资30亿元的浙江德斯泰PVB树脂等项目落地实施,以高端项目力促产业转型。二是大力实施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丰利石化、盛源集团、中原大化等龙头企业横向拓宽产业链,提升领航力和带动性;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引导大规模设备更新。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加快淘汰落后设备,瞄准先进技术方向,更新改造生产设备、环保设备、安全设备等,积极探索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路径,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精准招引科研中试项目。依托现有创新载体,充分发挥政府资金、产业基金的示范引领和杠杆撬动作用,招引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团队及高端人才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到我市发展,加快构建科技企业孵化成长链条,推动更多可研和中试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二是培育创新主体。持续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关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开发更多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三是优化创新生态,加快龙都新材料实验室建设,推动现有省级及市级研发平台晋位升级,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共用研发设备和检测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实现产、学、研、用主体贯通。

    (四)强化要素保障,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是强化用地保障。持续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盘活低效用地,落实好“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优先保障化工新材料项目,变“项目等土地”为“土地等项目”,真正实现“拿地即开工”。二是强化能源保障。加快新型化工基地公共管廊等项目建设,实现化工园区集中供气、供热、供水、污水处理等,促进企业间能量和物料循环利用,保障化工新材料产业用能需求。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制定重点产业链紧缺人才清单,强化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和培育;加快建成省级技能人才培养公共实训基地,联合市内高职院校,为全市化工企业培训一批实用型技能人才;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研人才待遇,以人才驱动创新,开发更多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