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无障碍通道
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103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 2024-08-19 访问数: 0
  • 濮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103号提案的

    答  复

     

    尊敬的戚士杰委员:

    您提出的“聚焦制造业倍增 助力高质量发展”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政协、市人大支持监督下,各级各部门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创新开展促进制造业倍增行动,持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今年1-6月份,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2.5%,增速居全省第2位;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2.7%;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

    一、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聚焦项目建设、加快攻坚赋能。今年以来,我市严格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节点化”工作原则,将年度实施的158个亿元以上重点制造业项目和132个“三化”改造项目全部纳入攻坚范围,建立项目任务分解台账,逐个项目明确月度节点,实现对表推进、挂图作战。围绕未开工项目,在用地规划、环评安评、金融服务等方面深化改革,做好项目施工所需的水、电、气等各项要素保障,助力项目尽早动工建设。对于在建项目,充分发挥“发现问题—交办问题—督查督办”推进机制,指导帮助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对于竣工项目,强化政策和信息指导,帮助做好产需衔接,助力项目达产达效。2024年,共谋划实施158个重点制造业和132个“三化”改造项目,截至6月底,158个亿元以上重点制造业项目中,中汇新能源生物质热电联产、联鑫化工烯烃单体综合利用及下游新材料等18个项目已建成投产,信德负极前驱体新材料、赛能硅业多晶硅等109个项目正在建设,项目开工率为80.38%。132个“三化”改造项目中,远景新能源风电场一期等22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源博新材料医药中间体等94个项目正在建设,项目开工率为87.88%,我市制造业倍增发展基础持续夯实。

    (二)强化主体培育、提质企业发展。搭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头雁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强化政策引导、深化梯度培育、细化要素保障,助力企业做大做强。目前,我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家,省级头雁企业14家。其中,圣恺环保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属我市8年来首次突破。持续加快科技赋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全过程应用,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目前,我市累计创建智能工厂14个,智能车间44个。推动企业采用先进工艺、装备,实施节能节水、低碳降碳改造,提高效益与能源利用效率,累计创建7个国家级绿色工厂,26个省级绿色工厂,濮耐集团成功创建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三)提速换道领跑、做优链群体系。为加快我市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占先,我市锚定新材料、新能源等6大产业集群,着力培育生物基材料材料、聚碳新材料等20个重点产业链。在全省率先成立11个产业联盟,首个建立“工作例会、清单管理、工作月报、督办考核”工作推进机制,由市委常委或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任链长、两名市级领导任副链长,一个市直部门为责任单位。逐链制定并动态完善四图谱六清单,组织开展企业培育、项目招引等重点工作,推动产业链提能晋级。我市新型耐火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共10个),生物基材料、绿色家居、油气装备3个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度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全省通过数量最多的三个地市之一,我市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四)提升服务质效、聚力纾困解难。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创新工作方法,选派科技、金融、税务等服务专员380余人,构建助企干部+服务专员“五位一体”助企服务团,推动企业实现“六新”突破、双招双引、安全发展。编印了“万人助万企”活动惠企政策申报指南,启动惠企政策宣讲县(区)行活动,举办惠企政策宣讲活动10余场次,有效提升企业政策知晓度。分行业摸排企业需求,常态化组织开展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等“四项对接”活动,开展第七届中国·清丰绿色家居博览会等大型产销活动15场次,助力企业达成产销意向金额15.83亿元;举办“政策进万企 金融助倍增”等银企对接活动18场次,帮助企业融资37.42亿元;持续开展“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18场次,达成就业意向4.2万人次;组织企业到郑州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4次,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14亿元。今年以来,我市共收集企业问题248个,已解决224个,问题解决率90.4%,被评为河南省“万人助万企”活动优秀省辖市。

    二、下一步工作

    虽然制造业倍增行动实现强势开篇,但与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的需要相比、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相比,我市还存在着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规模总量偏小、转型发展任务繁重等突出问题。为推进制造业倍增行动走深走实,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提案提出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明确导向、强化政策引导。牢固树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围绕制造业引进+培育”扩大规模、“转型+增效”提升效益、“科创+研发”激发活力、“集群+链式”加速集聚等4个重点方面,以“6+20”链群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落地开工建设”等11项重点任务,确保倍增行动落实落细。依托“万人助万企”等活动载体,强化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力度,认真倾听、及时回应企业呼声,积极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实,用心用情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助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抢抓国家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全省实施“一转带三化”建设机遇,积极争取、用好用足各类上级政策,在融资担保、人才引进、项目奖励等方面争取出台我市相关扶持政策,推动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设备,加快扩产增效步伐。

    (二)强链补链、加快培育竞争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聚焦新技术、新材料,以提升规模、培育龙头、发展集群、打造品牌为方向,深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占先。围绕丰利石化、天能集团等行业重点企业,在资源要素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其成长为行业领域头部企业,加快完善与企业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作桥梁,协同破解科技创新、投资融资、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等瓶颈制约与共性难题,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双向发力,动态更新我市产业链技术、人才、平台、项目、融资、用地等清单,引导企业强化对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的重视,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提升核心竞争力,逐渐迈向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三)扩大开放、聚力招大引强。聚焦中央预算内、地方政府政府专项债支持方向,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特点和转移趋势,高标准谋划包装发布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招商项目。聚焦“6+20”链群体系,对照“一链四图谱六清单”,全面盘点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加快从“地毯式招商”向“地图式招商”转变。强化对招商意向目标企业的研判评估,充分利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乡贤招商、股权招商等模式,着力招引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前沿创新“种子”和总部型企业,推动形成“招来一个企业、完善一个链条、育成一个产业”的良好局面。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压茬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形成签约项目加快落地、落地项目加快开工、开工项目加快投产的长效推进机制。加快寻找招商企业与本地重点企业的契合点,积极组织开展对接活动,助推合作共赢、双向赋能,加快开展本地企业扩大生产、技术改造等重点工作,合力做大做强产业链。

    (四)完善机制、持续压实责任。用好“五位一体”服务团等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四项对接活动,在强化要素保障上全面发力,引导资源要素向制造业流动。完善制造业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中长期贷款、中央预算内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优先支持有股权融资需求的企业与天使风投创投基金合作,助力企业突破投融资瓶颈。加大“标准地”供给,优先保障制造业项目用地需求。加大“放管服效”改革力度,特别是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切实做到“一个机构履职、一枚印章签批”,做到集中办、极简批、数智治,推行模拟审批、容缺办理等模式,压减审批时间。落实落细“1+14”一揽子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培养、权益保障配套政策,提高紧缺人才吸引力,助力制造业倍增发展。

    (五)勇当主力、推动企业先行。指导企业客观理性研判市场运行规律,保持战略定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建成即停产等现象出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路演会,在稳定传统销售渠道基础上,加快拓展电商等销售渠道,持续打响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指导企业抢抓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等重大战略机遇,强化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加快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速向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厚植自身竞争优势,拓展更大发展空间。持续督促链主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将资源禀赋和要素优势拓展辐射至全行业,带动我市更多中小企业进入供应链产业链体系,加速形成以大带小、以小托大发展局面,助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倍增发展。